金秋时节,美术界也迎来丰收,各类美术展览纷纷举办。纵观展览,创新的活力、多元化的实践令人欣喜,对史诗巨制、传世经典的渴求也引人深思。
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中,美术创作不仅承载着审美表达的使命,更成为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的视觉载体。其情感表达需与时代共振,其精神内核应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当代建构。处理好美术创作中的“大、小、多、少”等关系,有助于在多元语境中进一步明确价值取向与方法路径。
“大”,指向的是艺术创作的格局与精神维度。庄子谓“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大”不仅指题材的宏大、视野的开阔,更体现为创作者精神的丰盈与思想的纵深。在文化生态日趋多元的当下,美术创作需在大文化语境下,实现个体认知的自觉与超越,从而拓展艺术表达的空间。
“小”,体现为创作主体的自觉内省——在宏大叙事中保持对个体经验的细腻体察、艺术语言的精微表达,以实现情感温度的恰切传递。中国画论强调“尽精微,致广大”,正是对这种“小中见大”的美学智慧的深刻概括。值得注意的是,“小”绝非狭隘自闭,而是通过有限的个体经验与形式语言,传达无限的精神意蕴。
“多”,关乎艺术风格的多元与创作信念的坚定。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不应流于形式的堆砌,而应建基于“创作即创造”的理念。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表现主义,皆需在语言维度与精神向度上实现统一,皆具有“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的双重属性。优秀作品往往能超越表象,以个性表达实现从视觉感受到精神共鸣的跨越。
“少”,在哲学层面体现为美学智慧,它要求创作者在语言上做减法——去除冗余的形式,摒弃虚饰的技巧,追求“少即是多”的表现力。“少”更是一种精神修炼——克制创作中的欲望投射,净化心灵,达到“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的创作境界。
在共性与个性的辩证中,“大小”“多少”的关系进一步显现其理论价值。作品的传播效能与社会影响,既取决于其艺术本体的品质,也依赖于其与时代语境的契合程度。共性认知为作品提供接受的基础,而个性表达则构成其艺术价值的核心。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往往能在二者之间建立动态平衡:以共性的“大”滋养个性的“小”,又以个性的“小”激活共性的“大”;以语言的“多”拓展表现的维度,又以欲念的“少”提升艺术的纯度。
美术创作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可能如何”的视觉实验,而非对“所以如此”的简单再现。再现与表现、客观与主观、共性与个性的多重对话,有助于构建多元共生的艺术生态,促生具有精神厚度与时代温度的扛鼎之作。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