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泉城三日:从大明湖“蛙不鸣之问”到山大《归根反思》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0-18 832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徐玉芹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与爱因斯坦共事、奠基现代物理学的巨匠,一生与中国大地血脉相连,而他与山东大学、与济南的短暂交集,也成了一段温润注脚。

游大明湖点题:“蛙不鸣”值得研究

2004年11月11日至13日,杨振宁教授应邀访问济南,对山东大学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这是杨振宁先生首次到访山东。杨振宁说,他对济南的最初印象源自中学时读的《老残游记》。“现在国外知道大明湖、趵突泉的,许多都是从这本书里了解的。”

11月11日下午,杨振宁教授在山东大学薛南青教授的陪同下游览了大明湖和趵突泉。整个游览过程,杨振宁先生大部分时间只是在看、听,一开口说话,就想“研究研究”。

当天下午两点半,在薛南青教授的陪同下,杨振宁乘坐画舫游览大明湖。画舫行至湖心,薛南青介绍了大明湖的“四大怪”:“久旱不涸,阴雨不涨,蛇不见,蛙不鸣。”“四大怪”中的“蛙不鸣”激起了杨振宁先生的兴趣,他马上追问:“没有人研究这个课题吗?这可能是个生态保护的问题。”

杨振宁还说自己去过扬州的瘦西湖,尽管瘦西湖的水看起来比较清,但感觉还是比不上大明湖。“大明湖比我想像的要大,要漂亮,生态保持得也好。”在杨振宁眼中,大明湖“感觉跟北海公园差不多大。有片水,有了树,城市就有了灵气。”

资料片:2004年11月,杨振宁在济南

逛趵突泉新发现:三股水有点蓝

下午三点半左右,杨振宁一行来到趵突泉。当薛南青教授介绍三股水喷涌的高度时,杨振宁却独辟蹊径,注意到泉水涌出时泛着微蓝。

他指着泉眼说:“这个趵突泉有点意思,涌出来时的颜色倒可以研究一下。”原来,站在泉池北侧观泉时,他发现趵突泉的三股水涌出来的颜色有点蓝。这份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让随行人员感受到他刻在骨子里的科学本能。

从大明湖北岸返回南门的过程中,看到摄像记者倒行拍摄,杨振宁很是担心。他说,你们这样拍摄很危险。建议你们跟厂家联系一下,让他们设计一种能向前走也可以拍后面的机器。他还幽默地补充道,“真要成功,我有专利啊!”

如今,全景相机早已普及,不知是否有人曾受他这句玩笑的启发。

“归根反思”:贯穿历史的只有一个中国

2004年11月12日下午3点,杨振宁在山东大学科学会堂作题为《归根反思》的学术演讲。犹记得原本只能容纳300人的科学会堂被挤得水泄不通,部分未能进入会场的听众甚至爬到二楼的窗台,只为聆听诺奖大师的声音。杨振宁表示,在世界人民心中只有一个中国,在中国人民心中只有一个中国,“合则盛,分则衰。”

演讲期间,杨振宁动情回忆了自己参加1997年香港回归盛典时亲眼目睹国旗升起的激动时刻:“我的父亲若能看到,一定比我还要激动……这是他们一生梦寐以求的一天。”

杨振宁表示,尽管历史上中国历经了多次的兴衰,尽管中国有如此大的疆域和如此多的方言,尽管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内战和朝代的更换,但是贯穿历史的只有一个中国。杨振宁回忆道,1971年,出国多年的他回到中国参观访问,有一天去参观了八达岭长城。他说,长城象征中国历史的悠久,表现出几千年来无数中国人勤劳的精神,象征着历史上中国“一统”的观念。

演讲过程中,杨振宁先生还朗诵了他为定居清华所作的诗——《归根》,并强调:“贯穿历史的只有一个中国:合则盛,分则衰。”

对比中美教育差异,提醒理工科同学“扩大知识面”

11月13日与山大学子座谈时,杨振宁教授结合执教清华大一物理课的经历对比了中美教育:传统中国对于教育的想法是集中精力专注于一个方向,并做深入的研究。而美国的教育对学生是比较放任的,更注重学生自己的发展,“绝大多数孩子是东撞一下西撞一下,知识面很广阔,但对具体知识的认知不够深入。”

他说,美国孩子的做法可以旁及许多与预备进入的领域没有多大关系的知识,知识面就很广阔,奠定了跨学科研究的基础。“这两者各有利弊。”

他表示,21世纪的理工科学生必须明白科技前沿最宽广的知识,但也不能漏掉科技在罅隙之间发展的各个方向。“如果你太过专注,可能会把重要的发展方向给漏过去。”这就需要大家平时多浏览科普方面的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他还寄语青年要“放眼长远,保留韧性”。

谈及天才教育,他以自身为例感激父亲——尽管他从小就在数学方面展现出天赋,但父亲并未逼他一味钻研数学,反而教他中国的古诗词、天干地支,还请老师教他《孟子》,他认为这对自己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

无私支持年轻学者:与王小云的双向选择

鲜为人知的是,此次访问还暗含了另一段佳话。

时任山东大学密码学教授的王小云,因在Hash函数研究上的突破引起杨振宁关注。2004年10月,她受邀到清华大学做报告;11月11日杨振宁抵济后,第一时间向山大校长提出想引进她。后来,王小云以“杨振宁讲座教授”身份受聘清华,成为杨振宁推动中国基础科研布局的一步重要落子。

2021年杨振宁先生99周岁生日时,王小云发文感谢杨振宁先生对她与密码团队的支持与帮助,当年正是王小云以“杨振宁讲座教授”身份加入清华大学的第十七个年头。

王小云说,自己没有任何出国留学与工作经历,在山东大学一个国际交流比较活跃的团队,也就是潘承洞老师带领的解析数论团队从事密码学习与研究。“而正是一个如此简单的经历,成为杨先生经常向我询问并关切的一个话题,特别是我的导师潘承洞先生、潘老师的弟弟潘承彪教授等,还有解析数论团队发展起来的密码研究团队与人才培养情况,都是我们谈论的内容。”王小云说,杨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科学大师,没有门第偏见,对做出科学贡献的年轻学者给予无私的支持。“杨先生支持的不仅有物理领域的青年学者,也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甚至艺术等领域。”

在王小云眼中,杨振宁先生给予大家的支持方式也是很简单、很纯粹的。“在我的印象里,基本每次征求意见或者提出工作建议时,杨先生会认真先听我介绍。了解清楚后会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与看法,有时也会质疑。认为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国家很重要的事情,都会给予同意和支持。”

王小云说,每次谈话,无论哪类谈话主题,她都能够感受到杨先生对中国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我认为是从儿童时期一直伴随整个成长过程的,甚至在美国工作期间都一直就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那种感情。”

责任编辑:徐玉芹

徐玉芹

专注高考新闻报道16年,山东高考生家长最信赖的“老徐”来了。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