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歌|29位老人的“公交闺女”带起一支敬老队伍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0-17 1254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徐润杰 通讯员 薛颖

10月15日,农历八月二十四,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柳花泊大集的日子。在喧嚣的集市旁,一位赶集的老人正费力地想将装满蔬菜的小拖车搬上公交车。“大姨,别着急,我来帮您!”话音未落,一个身影已利落地上前。她就是青岛真情巴士集团6路驾驶员薛冰洁,一个总是带着亲切笑容的“80后”驾驶员。手握方向盘时,她是乘客的安全守护者;而在许多老人心里,她却是没有血缘的“亲闺女”,那抹温暖的笑容,如同春风般抚慰着每一位老人的心。

一把剪刀,暖了26个村的老人

2017年冬天,薛冰洁随同事们一起去看望辛安街道刘王大庄村的五保户王京红大爷。原本只是怀着凑热闹的心情,可门一推开,她却红了眼眶。寒冬腊月,王大爷盖着被子蜷缩在炕上的角落,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外套,灶台边的馒头已经被风吹得硬邦邦。家里没有生火,冷得让人打颤。原来,王大爷虽然有国家的保障,但是老人却因为行动不便难以操持家务,也无力采买物品。这一次的志愿经历,让她备受震撼,第一次真切触摸到农村老人的孤寂。

这次经历像一粒种子,在她心里悄然生根。没多久,薛冰洁跟同事聊天的时候,偶然听说灵珠山街道小南庄村孤寡老人侯朋良患有帕金森综合征,生活有诸多不便,她便在工作之余前去看望老人。在与侯大爷交流中,她得知因视力不好,出门理发对侯大爷来说是个大难题。

薛冰洁便决心要学习理发。“虽然给侯大爷理发一把推子就够了,推子上也有卡尺可以调节长度,但是那时候技术不行,心里没底,就害怕伤着老人,总是推得一深一浅。我就拿儿子练手,当时经常夹着他的头发,导致现在他大了理发的时候还有点害怕。”薛冰洁语气里带着愧疚。反复练习后,她终于“出师”了。

在日日行驶的6路线上,她对老人们的困境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薛冰洁所在的6路线是一条城乡结合线路,途经近20个村庄。在日常运营中,她渐渐发现,像侯大爷这样面临理发难题的老人远非个例——村里没有理发店,想要理发,就得乘公交车去镇上。对于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这出一趟门着实不容易。薛冰洁便萌生了去村里帮老人们理理发的想法。喊上几位同事,薛冰洁的理发小队就这样出发了。

薛冰洁第一个去的村是灵珠山街道的柳南山村。村委用大喇叭一喊:“公交公司的来免费理发啦!”老人们陆续赶来,却大多围观看热闹——他们要先瞧瞧技术咋样,是不是真不收钱。直到看见志愿者们一丝不苟的动作,老人们陆续才安心坐下。

信任一旦建立,需求便涌来了。新的挑战也随之出现:女士发型更难处理,团队里只有同事张盼一人擅长。薛冰洁又较上了劲,对着视频学、跟着同事问。“给大姨理发,需要一只手拢住头发,一只手下剪子。刚开始不熟练,手上总被剪刀划出口子,多亏阿姨们不嫌弃,还一直安慰我‘慢慢来’,就这么一次次练出来了。”木厂口、大南庄、刘家庄、柳西村……她去的村越来越多,足迹遍布西海岸新区的26个村庄。

结对29位老人,月行百公里赴温情之约

“嫚儿,俺邻居腿脚不利索,出不了门,你们能上门给她理理发不?”一位大娘拉着薛冰洁的手商量道。这句朴素的请求,让薛冰洁的心被深深触动了。她意识到,还有很多特殊老人连走到集中理发点都是一种奢望。她拎起理发工具箱,按照村民提供的地址,开启了上门服务之路,走进一个个需要额外帮助的家庭。除了耐心地为老人理发,她还主动拿起扫帚,帮忙清扫房间、整理物品,一边忙碌,一边陪着老人聊些家长里短。剪刀的“咔嚓”声、扫地的“沙沙”声,夹杂着偶尔响起的轻声笑语,在这些原本有些寂静的屋子里,汇成了最温暖实在的陪伴。

就这样,薛冰洁先后与29位老人结成了对子。有时候下了班,薛冰洁就会开上自己的车到附近的三四个村庄看望老人。老人们一看到她来了,都会很开心,拉着她的手亲切地说:“闺女,你又来啦!”一个月下来,薛冰洁要开车往返120多公里才能挨个将老人们看望一遍,但她却乐此不疲。“每次看着老人们开心的笑脸,我也感觉很幸福。”薛冰洁表示。

薛冰洁和同事们对老人们的照料,不仅体现在解决日常不便,更在于用心装点他们的生活。在他们的精心安排下,韩金彩和李德花老两口第一次穿上情侣装,手捧鲜花,幸福地度过了属于自己的“钻石婚”纪念日;吴彩金老人人生中第一次过了母亲节;白淑凤老人第一次见到了大海……她也从不缺席每一个传统节日——春节送“福”、元宵煮汤圆、端午系彩绳、中秋赠月饼……节日因为有了陪伴真正有了“家”的意义,也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多了温馨与期待。

薛冰洁真心实意地把老人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老人们也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侯朋良大爷的眼睛虽然看不见,薛冰洁每个月哪一天去的,他都记得特别清楚;韩玉兰大娘会特意留下自家小院种的丝瓜送给她;韩桂英大娘则精心养好长寿花,非要她带走……老人们拥有的不多,却总是把最好的留给这个贴心的“公交闺女”。

在8年的敬老服务中,薛冰洁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知。“刚开始认识侯朋良大爷时,他身体还硬朗,我们就在院子里给他理发,后来走不动了就在屋里理发,如今只能在炕上理发了。”最让她触动的是生命的无常。“有的老人,上个周我们刚为他理完发,下个周再去村里,却已不在人世。但一想到最后一次理发,能让他们干干净净离开,我就觉得,这付出都值得。”正是这些瞬间,让她更加坚定——要趁老人在世的时候,多为他们做一点事。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敬老队伍越来越大

从最开始的旁观凑热闹,到如今成为“守初心担使命”志愿服务团队的带头人,薛冰洁用8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温暖蜕变,她的爱心行为如涟漪般扩散,带动200多名同事加入敬老爱老的行列,让这支队伍的温暖力量愈发壮大。

薛冰洁的车上有一个本子,上面记录着这个月的出行计划——哪天去哪村、看哪位老人,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日子临近时,她都会在志愿者群里发出招募信息:“这周去看望柳南山、木厂口的几位老人,有要去的吗?”这边刚招募好志愿者,协调好公休时间,她又一个个拨通老人的电话:“大娘,我们这周末来看您!”电话那头,老人总会提高声调,连声说:“好,好!”

到了约定的这一天,她和四五位同事一道,清晨八点出发,傍晚五点归来,穿梭于村落之间,一次次叩响老人的家门。一位曾与她同行的同事坦言:“原来觉得参加志愿活动似乎是在付出额外的精力,但真正跟着薛冰洁去看望过几次老人,每次看到老人们开心的笑容,自己一整天的心情都会变得明亮而充实。”在薛冰洁的组织带领下,团队将扶老助老作为核心活动之一,累计帮助39位特殊老人,定期看望3家敬老院300余位老人,开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元化服务1500余次。

丈夫的态度转变,或许是最让薛冰洁感到欣慰的。最初,当她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去做志愿活动时,他没少抱怨。“老大才两岁,老二刚满一岁,正是最需要妈的时候,你有时间,不如多陪陪自己的孩子。”一次偶然的跟随,他心中的不解化为了理解。从此,他不再抱怨,反而成为薛冰洁最坚实的后盾——主动帮她联系村委协调场地,时常提醒她:“下次去看老人,需要买点什么?我提前买上。”

更令人温暖的是,他们的大儿子也成了薛冰洁的“小帮手”,跟着妈妈一起去看望老人,像个小大人似的陪他们聊天,用稚嫩的话语逗得老人开怀大笑。爱的种子,就这样悄然在这个小家生根发芽,延续向更远的地方。

她帮扶的特殊家庭女孩小溪,也在她的影响下,主动穿上红马甲,跟随“薛妈妈”走进敬老院,一起唱歌、表演节目,帮助打扫义务理发掉落的头发,并许下“我想快点长大,有照顾自己和家人的能力,然后像冰洁阿姨一样,去帮助更多人。”

当被问及这样的奔波是否辛苦时,薛冰洁语气平和而坚定:“说实话,身体上肯定是累的。但每次一进门,看到老人们早早守在窗口,听到那声‘闺女,你来了’,所有的疲惫瞬间就没了。而且,现在有更多人都加入进来,大家一起出力,这份力量就大了,心也就更暖了。”

这就是薛冰洁,一位公交驾驶员用八年时光写下的敬老答案。从一个人的善心到一群人的同行,这份看似微小的力量,却蕴含着撼动人心的温度。愿这样的善意如春风般吹拂更多角落,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温暖接力中的一份子。

责任编辑:管慧晓

徐润杰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