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莒县城阳街道,“一院一品”文化书院正成为社区生活的新亮色。从岳家村“德韵公心”书院周末的热闹场景,到同心社区“惠・心灵”课堂的亲子温情,再到东关“东篱文苑”的非遗传承实践,一座座书院以“整合资源、精准服务、全龄覆盖”为核心,从阵地建设、人员聚合、队伍打造到课程创新,构建起体系化文化惠民网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习新技能、丰富精神生活。
阵地建设:整合升级,打造全功能文化综合体
城阳街道打破传统阵地局限,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活动中心等现有空间优化整合,在保留图书阅览、书画创作、健身休闲等基础功能外,结合群众需求增设非遗工坊、技能教室、亲子空间,赋予阵地“文化书院”新内涵,打造一站式文化教育综合体。
岳家村“德韵公心”书院是典型代表。书画教室翰墨飘香,孩子们跟着老师练书法;科普活动室里,实验器材吸引孩子探索奥秘;阅览区座无虚席,居民静静品读。“以前周末孩子宅家玩手机,现在步行5分钟到书院,孩子学知识,我能听讲座,母子俩都有收获!”居民于慧娟的话,道出书院对生活的改变。
东关“东篱文苑”更创新构建“1主阵地+3特色场馆+ N文化点”立体网络:主阵地设国学讲堂、非遗展陈区,开展经典诵读;“童享乐园”“青春驿站”“乐龄学堂”分别服务儿童、青年、老人;楼道文化角、小区广场等“文化点”,让服务延伸到家门口,实现“就近享文化”。
人员聚合:志愿下沉,构建多元文化生态圈
书院的活力离不开志愿力量支撑。城阳街道将文明实践专业服务队、银龄工作室等外部力量下沉,并挖掘社区“能人”,组建银发志愿团、民间艺术家联盟、返乡大学生服务队,形成“专业+志愿”志愿队伍,通过“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模式,精准对接需求。
桃园“桃花源”书院的“秋之韵”剧团便是成果。该街道邀请专业老师定期指导后,成员唱腔、身段显著提升。“以前跟着视频学找不到韵味,现在老师连眼神细节都教,我们还能带动邻居一起练!”该团长徐炳云说。如今剧团每周排练,参与社区演出,成了周边“草根明星团”。
同心社区银龄志愿队更书写温暖故事。76岁退役军人陈武军动员退休教师、医生、文艺工作者组建队伍,针对双职工家庭“假期孩子无人管”难题,开设“银龄相伴・同心少年”夏令营。退休教师辅导作业,医生讲安全知识,陈武军带队练体能、讲红色故事。截至目前,夏令营已办4期,惠及儿童800余人次,家长满意度超98%。
队伍建设:全龄覆盖,织密专属服务网络
城阳街道通过入户走访、线上问卷,摸清“老中青幼” 需求,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让每个群体都有专属“文化课堂”。
针对老年人,文化书院开“乐龄课程”:桃园书法课解决 “老年大学远”难题,67岁张大爷说“下楼就能学书法,笔墨里满是快乐”;同心社区邀退休医生讲慢性病管理,东关社区组织孩子陪独居老人,让敬老美德落地。
儿童群体有“小小传承人”计划。东关社区“东篱文苑”里,孩子跟着非遗传承人学过门笺雕刻;岳家村“周末课堂”通过书画、科普、古城探访,让孩子感受文化魅力。目前,该街道已培育“小小传承人”127名,让传统文化扎根青少年心中。
年轻群体需求也被重视:同心社区开“惠・心灵”家庭教育课,心理咨询师用“亲子绘画”“妈妈寻宝”化解亲子隔阂;针对新就业者,设“直播电商实训”,“全职妈妈” 李女士借此成“宝妈主播”,实现家庭与自我价值双赢;青年有手工、读书分享会,搭建成长平台。
课程活动:体系化设计,让服务常新常绿
为避免服务“碎片化”,城阳街道围绕“知识科普、实用技能、文化传承、运动健身”,构建课程与活动矩阵,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
课程设计坚持“分众+特色”:结合传统节日,推风筝制作、艾草扎染、古法月饼课;围绕非遗,开雕刻、剪纸、竹编课;针对需求,设“新手爸妈训练营”“银龄E课堂”。且注重“沉浸式体验”,亲子课中家长孩子用绘画传心声,非遗工坊里亲手做手工艺品,让服务从“听”变“参与”。
活动上推动“单一活动”升“品牌项目”:同心夏令营创新“作业辅导+特色课+实践”,带孩子进博物馆、检察院、银行,延伸学习场景;东关“善美家风故事会”将家风融入治理;桃园“社区文化节”整合剧团、书法班等力量,打造文化盛宴。
目前,城阳街道已在8个社区建成特色文化书院,配送课程20余项,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这些书院不仅是学习阵地,更是情感纽带,让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为基层治理注入文化力量。未来,街道将深化“一院一品”,让文化书院成为群众“精神富足”的栖息地,让文化惠民结出更丰硕果。
(通讯员 王远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