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怀念先师欧阳秉森先生

写作 08-06 1566

文|乔显佳

转眼间,欧阳秉森老师已离我远去四百余日了。一年多来,须臾不敢荒废课业,也时常回忆起跟先生相处的点滴时光。

欧阳秉森先生1941年生于岭南,先后师从关友声、傅抱石、李苦禅、郑诵先、秦仲文、吴镜汀、惠孝同、金棻诸大师。他曾只身赴青藏写生创作12年,他笔下的西部高原纵横捭阖、气度非凡、荒凉大气、厚重沧桑,被业内誉为“画世界屋脊第一人”。

“身为布衣抚青云,俯腰犹爱原上草。秋梦秋风天放好,傍察世情何足道。”这是欧阳秉森81岁时赠友人书作中的几句,而“布衣画家”,也被视作先生一声为人作艺的标签。友人曾经评价:“他的人生经历艰难曲折,历经磨难,但他也更加坚强,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取得了在书画艺术上不凡的巨大成就。”

我本是美术专业出身,毕业近20年后有机缘拜在先生门下。正式拜师前先登门拜访,欧阳先生用魏碑体写了一个斗方送我:“海是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正式的拜师礼遵循传统,在一众老先生和师门友好见证下,我们5名新弟子分别给老师、师母敬茶,奉上“拜师帖”以及拜师红包。欧阳老师回赠每人一幅斗方和“门生帖”。

给我的斗方是兰草,修长的兰叶充满韧劲,叶尖仿佛在风中颤动,这是笔墨功力的体现。特别是“门生帖”,写满一本册页,不仅书法好,且谆谆教导,简直是完美的艺术佳作。

拜师后即成为入室弟子,欧阳老师每周末上午抽半天给大家上课,地点在他家,中午一起做饭吃。他讲课不用讲稿,内容却很丰富,从中国书画的渊源讲起,到历代代表性画家,书画的技法原则,涉及古今中外艺术……我认真做了笔记,准备以后条件合适时出一本《欧阳秉森画语录》,不必做大的调整。

因为知识储备不够,很多人名、历史不晓得,课后赶紧查补。他随口点到的很多书,似乎为我打开了宝藏之门,那段时间我在网上买书很猛,如同“捡漏”。讲课累了,动笔示范,画松树、山石、花鸟……大家围观,用拍摄器材全程记录。欧阳老师主张诗、书、画兼修,相互滋养。特别提倡读书,读古书、线装书。鉴于我的职业特色,欧阳先生特地为我推荐一书:清康熙年间由大学士张英、王士禛编撰的《渊鉴类函》,此书动用了康熙朝“举朝之力”。他说作为记者,这部古代的“百科全书”对你拓宽视野有帮助。《渊鉴类函》的确对我的文旅报道以及新媒体探索颇有启发。比如,以“山”举例,以前只知道是山,此书告诉我,山又可分为峰、谷、岩、丘、陵、阜、堆、阪……构造,读后有耳聪目明之感。

在诗书画艺术方面,欧阳老师因材施教,为每一名弟子都设计路子。凡是他指给弟子的道路,自己都走过。有老师指导,可帮助大家少走弯路。有的师兄弟临摹欧阳老师的书画作品,他虽不反对,却说:“学生不必像老师,不必非跟我的路子走。”

身为“布衣画家”,欧阳秉森老师一生一业,他是如何做到既坚守传统又善于创新的?与他本人学识和经历有关。

据济南著名书法家、一代齐鲁书画巨擘关友声之子关天骏回忆,欧阳秉森上初中时,就对书画有浓厚兴趣,每年春节上门给关友声拜年。正式拜师后,几乎天天跟在身边不离左右。在关友声引荐下,有机会接触到了很多高水平大师,为其艺术添薪。欧阳秉森曾经赋诗深情描述这段文坛盛事:“饮虎池水日见枯,新筑小池添双虎。老舍居处临嘤园,大千友声诗画缘。饮虎池街过上新,旧新街上不平途。”

诸位大师中,金棻先生擅魏碑,济南趵突泉三股水北侧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撼大明湖”是其留世作品。欧阳秉森从金棻先生处学得魏碑精髓;关友声作画后,常安排欧阳秉森去北京找李苦禅题跋,顺便求教一番。这都对他开拓艺术视野有了很大的帮助。

泉城名士徐北文先生的长子,济南著名书画家徐行健认为,在关老众多学生之中,欧阳秉森是很全面地继承了关老人品、精神和技道的弟子。

欧阳秉森一生嗜书,对其影响最大的也是关友声。关友声的老师是有着“目下十行”“过目不忘”本事的晚清大儒、聊城临清人吴秋辉先生,得到的知识滋养可想而知。欧阳秉森生前,笔者曾当面问他:您从事书画创作的时间已经超过关先生,章草是否已经达到或超过他?欧阳先生认真做了思考,说:“我永远也达不到俺老师的水平——因为我永远也赶不上俺老师读书多。”可见他对学问之推崇备至。

晚年的欧阳秉森先生致力于授徒,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己任。他忧心忡忡地说,近现代的中国画受到西方冲击,早已面目全非。“新派”美术家们不再将以“六法”为代表的传统绘画理论当回事,中国书画专业师生不读历代画论、不习中华美学的大有人在。

为鞭策弟子扎根传统,他力推举办“欧阳秉森师徒书画展”,鼓励大家多临摹。2023年8月,首届画展仪式上书画家徐行健发言,他说:“欧阳秉森先生观念新,见识高,学养深。在长期的探索学习中,树立起了‘我有我法’的独特个人风格。他的书画作品,笔墨坚实遒劲,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有着很深的功夫;他的构图奇绝,大气磅礴,出奇制胜;他的色彩大胆创新,常有点睛之美;在创作的理念上,他坚守中国书画优秀传统的底线,吸收现代、前卫、时尚的新事物,中西融合,消化吸收,再予创新,有很强的现代气息,时代精神,因此他的作品会让人常看常新,百读不厌。”

笔者拜师后,常利用假期陪老师、师母走进景区写生,去过青铜山大峡谷、九如山、红叶柿岩、桓台王士禛纪念馆等,欧阳老师很关心国家政策,得知有黄河战略后,激情满怀地打算拿出当年创作百米《祁连春润图》的劲头,再画一幅百米黄河长卷,从源头到入海,以此讴歌时代。为创作精品之作,他两次实地考察,收集创作材料。只可惜“九曲未终魂已远,千峰犹待墨痕新”。此愿终究未成。

学者任正先生说:“先生一生,是砚边的执着、文脉的坚守。此般精神若星辰不落,既为我辈仰止之境,亦化春泥,滋养后来者前行的旷野。”对我们众弟子来说,最大的伤痛是再也寻不到这样的好老师了。

(本文作者系欧阳秉森入室弟子)

责任编辑:车向平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