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连宁燕
威海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低山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68%,耕地以中低产田为主,面临水资源短缺、地块破碎、保水保肥能力差等挑战。水网是农田的“血脉”,农田是水网的“服务终端”,6月30日上午,在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威海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艳丽介绍,近年来,威海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进沟渠修复整治等措施,突破山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限制,解决农业生产用水问题,实现“水田协同”。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蓄水。2019年以来,全市建设各类水源工程和灌溉设施1949座,其中塘(坝)591座、农用井617座、泵站619座、蓄水池122座,有效收集地表水,为农业生产水源储备打好基础。
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高效节水。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1万亩,年节水量约500万立方米。在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上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全市累计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45万亩。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大田作物节水30%以上,经济作物节水50%以上。
推进沟渠修复整治,畅通排水。制定了农田沟渠修复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全面完成了农田沟渠体系分布、农田积水受淹情况等的摸底调查,计划用三年时间疏浚农田沟渠43.25公里,打通排水“最后一公里”,实现水源工程与灌溉体系的互联互通,推动现代水网向田间地头延伸,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