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东营这座城市在网络文明的奔流中激荡起引人瞩目的浪花。这座依河而生的城市,发掘多维力量,以“引领风向、深耕服务、讲述故事、重塑价值”四种模式破题,让“好生态”成为网络空间的常态,为提升全民网络素养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当传统媒体遇上媒体融合,如何避免“失语”,引领网络风向?东营打破内容生产的固有壁垒,以“技术+情感”双轮驱动实现传播破圈。东营市融媒体中心的播音员化身“故事主播”,用少儿音频节目叩开千万家庭的心扉;东营区融媒体直播团队以4K设备与航拍技术为翼,将政务公开、文旅推介等场景转化为沉浸式直播现场。这种转型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深度内容+创新表达”的重新定义——当新闻工作者从“纸笔记录者”变身为“全媒操盘手”,主流价值观便不再是媒体的单向输出,而是能与年轻群体产生情绪共振的“交互叙事”。
公共服务政策解读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堵在专业术语与百姓认知的鸿沟之间。东营让文旅达人、金融专家、医疗学者等各领域专业人士走上网络前台,用“乡音土话”拆解政策密码。当政策解读从“官方文件”转化为“聊天对话”,政府与民众的连接便有了更温暖的触点。
网络文明的根基,从来都深植于市井烟火与乡土故事中。在东营,网格员变身农产品主播,用短视频为乡村共富项目引流;油田职工扛着设备拍摄校园正能量,让“盐碱地上的教育之光”被看见;校园记者发起“追光者计划”,让师生日常的温暖瞬间成为网络爆款。这些基层叙事的魅力,在于撕掉了“宏大叙事”的刻板标签,用“小人物、真感情、实故事”打动人心。
面对流量迷局,东营以“守正创新”重塑价值航标。通过行业联盟凝聚自律共识,专业培训注入责任基因,荣誉机制照亮创作初心。于是,农民作家索志河在煤油灯与屏幕间传承文化根脉,“东营攻略”刘嫣然以青春视角绘制城市“数字明信片”,主播曲云飞从带货达人转身为城市文明的影像诗人。
唯有根植现实土壤的治理智慧、汇聚万千微光的真诚叙事、超越流量诱惑的价值定力,方能培育出清朗蓬勃的网络环境。当传统媒体、专业群体、基层民众与自媒体力量形成合力,网络空间便不再是文明传播的“第二战场”,而成为社会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大众新闻记者 王帅)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