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言就怂、一见老板就慌、一想说“不”就卡在嗓子眼儿……这些潜意识里的应激反应,被归因于“原生职场创伤”。即便离职多年,第一份工作中的阴影仍令不少上班族心有余悸:前老板的下马威、前同事的风凉话、前客户的闭门羹。
不幸的原生职场各有各的不幸,幸运的原生职场总是相似的:领导铺路又扛事、同事相处融洽又有边界感、客户好打交道还愿换位思考,有不少人也对第一份工作念念不忘。又是一年毕业季、求职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原生职场。
原生职场一词,衍化自原生家庭的概念,借以形容第一份工作之于职场新人的深刻印象。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如“一张白纸”,原生职场耳濡目染的每一抹印记,都构成了职业生涯中的原始“底色”。走出校门,迈向社会,第一份工作是职场启蒙课,潜移默化间奠定了年轻人的职业价值观。当工作习惯渐成“肌肉记忆”、思维方式有了“路径依赖”,年轻人便被第一份工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比如,晚上睡觉从不敢将手机调成静音,看到消息弹窗会心头一紧,这源于漏回微信后的“夺命连环CALL”;再比如,理智上知道时间完全来得及,可看到手表指针划过仍会心率加速。这源于前老板卡点抵达时的“灵魂发问”:堵车不是我该考虑的因素,你怎么不打好提前量?原生职场突降的“暴雨”,能给上班族留下漫长的潮湿。“工作虐我千百遍,我待工作如初恋”,除了是自嘲外,也带有第一份工作让人刻骨铭心的意味。
压力可能转化为动力,也能转化成病例。即将于8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已将创伤后应激障碍纳入职业病认定范畴;2024年度中国社会法十大影响力事例中,已有人因工作原因受到精神伤害而获认工伤。尽管工作焦虑不能与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简称)简单划等号,但职场亚健康心态却不容忽视。
融洽的原生职场能治愈一生,糟糕的原生职场要用一生来治愈,甚至会引起并发症:从一上班就EMO的“星期一综合征”,到KPI重压下的“年底焦虑症”,再到惹不起躲得起的“职场自闭症”……这些症状在不少人身上呈现,诱因或多或少能追溯到原生职场。据有关报告显示,约70%的受访者曾因职场问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连世界卫生组织都将去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主题确定为“工作场所精神健康”。
原生职场创伤的病灶何在?或与原生家庭创伤同病相怜,有些年轻人会在潜意识中把老板和领导视作大家长。尤其是在“以公司为家”的语境中,上司长辈化意识普遍存在。职场萌新虽不喜“爹味”,却在潜意识中仍渴望被认可与肯定、忧虑被责备与批评,年轻人在迎合中苛责自我、在模仿中亦步亦趋,深层次中隐喻着怕“不合群”、怕“边缘化”、怕“被替代”的复杂心理。
万事开头难,谁的第一份工作不迷茫?与原生职场和解,是年轻人的重要成长。毕竟,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大可不必因纠结于起跑线上的跌跌撞撞而错过沿途风景。与其耿耿于怀、精神内耗,不如给自己一点钝感力,莫让原生职场创伤诱发次生灾害。当然,心病也得心药医,年轻人渴望领路又导心的疗愈系领导、期盼健康又舒心的工作环境,需要雇佣方更多努力。近年来,不少企业相继设立“委屈奖”“委屈安慰金”,也是一种看见职场人“心累”的新型关怀。
作家余华在散文集《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中写道:“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拔牙……我奇怪地感到自己青春的记忆就是牙医生涯的记忆,当我二十三岁开始写作以后,我的记忆已经不是青春的记忆了……我的安慰是,我还有很多牙医的记忆,这是我的青春,我的青春是由成千上万张开的嘴巴构成的。”原生家庭无法选择,好的原生职场也靠天时地利人和,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第一份工作承载了每个人有且仅有一次的青春。
上班不易,别太在意,莫让原生伤诱发次生害。学会翻篇,懂得放下,与工作生活不如意和解。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